「我做得不夠好
我賺得不夠多
我的工作不夠優秀
我能力不夠強
我脾氣不好」
有沒有好奇過
這些‘’不夠‘’
是在跟誰比較出來的呢?
在上週的一個諮詢中
我遇見了一位
凡事都扛在自己身上
還很要求自己的媽媽
已經很努力了
還因為‘’不夠傑出‘’而覺得受傷💔
在以往的工作經歷是如此
現在當媽媽了
也是如此看待自己
諮詢的過程
她跟我述說了許多以前的故事
同學呀、工作環境呀等等
造就她變成現在這樣子
但是這些故事
是那位內在小孩影響的「結果」
我在思索著
到底真正的‘’肇事者‘’在哪裡🧐
我們在長大過程中
壓抑了情緒很多年
習慣性升起的防備🛡️
讓我們的內在小孩躲在這堵高牆裡面玩躲貓貓
提高了找到她的難度
於是我跟她說
小時候
其他人選擇用批評責備的方式對待她
令她很受傷
但是現在她長大了
可以選擇用不同的方式對待自己
不需要讓自己繼續承擔這些受傷
越來越放下心防的她
才從故事中透露出
媽媽經常拿她與弟弟比較
弟弟一直都是優秀的那一個
在原生家庭裡
兄弟姐妹也是很重要的角色
因為有他們的存在
從小我們可能陷入了各種比較
有了比較就有輸贏,就有好與不好
但是這些
都需要卸下那多年來無意識的防備
才能開啟這一條理解的道路
我帶領她,繼續做了一個家庭餡餅的活動
深入理解現在內心裡
是否還存在著未被接納的比較
我先問她
這個過程中有發現跟兄弟姊妹都存在一些比較或是辯駁、批評的意味嗎?
👩🏻🦱「沒有耶我都是跟我自己耶」
其中一項,她寫下自己是沒有自信的、溫暖的
接著我問
👱🏻♀️「兄弟姐妹中,有誰是有自信的嗎?」
👩🏻🦱「是弟弟」
👱🏻♀️「兄弟姐妹中,有誰是比較不溫暖的嗎?」
👩🏻🦱「是妹妹,他比較冷酷」
繼續帶領她看其他的部分
最後我說
我們再看一次你剛剛寫下的紀錄,這次有發現什麼嗎?
👩🏻🦱「有…這些想法影響了我的生活,我不再需要把自己侷限在這些形容上了」
有了這些理解
才會有深深的接納
接納自己與兄弟姊妹的不同
看到自己的獨特,才能有更廣闊的選擇💕